- 您所在的位置:
- 南寧市互聯網舉報辟謠平臺
- >
- 案例分類
成本只要1毛錢的人造雞蛋泛濫?真相來了
2023-02-01 作者:中國質量報、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近日,一則“人造雞蛋”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視頻中,有人用化學原料制作人造蛋黃和蛋清,從外觀看,似乎可以亂真,而在網傳雞蛋生產車間的畫面上,更是標注“一小時產六萬個”“每天八十萬粒”的字幕。還有制作者表示“人造雞蛋的成本只要1毛錢”,不少網友提問,這樣的雞蛋能吃嗎?會流到市場上出售嗎?
其實小伙伴們大可不必擔心!以目前現有技術,幾乎不存在以假亂真的人造雞蛋。
“人造蛋殼”成本遠高于真實雞蛋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國家家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姚俊峰查看了網傳視頻,指出部分“人造雞蛋”很可能是展示用雞蛋。“這類產品與部分餐飲企業展示的樣菜類似,看起來很像,但不能食用。那些人造雞蛋隔著屏幕或許覺得像真的,可如果拿到面前,普通人也能識別。”
姚俊峰表示,從技術角度看,如果要制作可以食用的人造雞蛋,成本遠高于真實的雞蛋,而且目前的技術手段還無法還原天然蛋殼。在部分所謂“人造雞蛋”的視頻中,幾乎看不見“人造蛋殼”的細節。有的是鏡頭對著“蛋殼”一晃而過,讓人難辨真假;有的則一眼即可看出人造蛋殼與真實蛋殼有差異。
其實早在多年前,媒體就曾辟謠過“人造雞蛋”。據專家還原“人造雞蛋”的實驗顯示,“人造雞蛋”有化學合成品的味道,而且制作成本大約是真雞蛋的4倍,更是無法做出蛋殼。
移花接木、斷章取義誤導公眾
在近期傳播較廣的“人造雞蛋”視頻中,人造蛋黃、蛋清的操作與專家團隊的實驗如出一轍,存在移花接木、惡意造謠的現象。視頻制作者通過斷章取義或后期解讀曲解了真實情況。
有部分“人造雞蛋”的視頻,援引了某高校學生制作“人造雞蛋”的場景,還說成本只要1毛錢,但真相并非如此。
據核查,該實驗確實在某高校材料與化學學院舉行科學展演活動中出現過。但只是模擬出較為逼真的蛋黃和蛋清,沒有取得以假亂真的蛋殼,不存在生產人造雞蛋,或者研發出人造雞蛋制作技術的情況。
蛋黃像乒乓球彈起來,不是假雞蛋
在“人造雞蛋”這一話題上,還有人發現,部分雞蛋煮熟后蛋黃特別有彈性,扔在桌上會彈起來,仿佛“橡皮蛋”,懷疑自己買到了假雞蛋。這也是誤解。
有兩種原因會引發這一現象:一是保存不當,二是雞蛋質量不佳。
在保存方面,大家需注意雞蛋不能冷凍儲存。冷凍后蛋黃和蛋白的結構會發生變化,煮熟后容易使蛋黃的彈性增大。
(作者:中國質量報、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